查看原文
其他

屈原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到了,很多人认为端午节的习俗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留给后人的“遗产”。

实际上,屈原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端午节习俗。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更是被视作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另一为《诗经》)。

除此之外,屈原还为后人留下了在诗歌中出现的美人——以美人自喻,几乎是从屈原的《离骚》开始的。

根据《史记》记载,屈原因为才华横溢而遭人嫉妒,终被排挤出权力中枢。无限忠诚于楚怀王的屈原仍希望能够得到君王的青睐,重新为其效力。屈原自知,时光易逝,年华易老,他担心万一哪天怀王回心转意时自己却已经老去,不能效力。故而将自己的这番担心化作了哀怨的感慨:“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在《离骚》中还将其他奸佞之人对他的嫉妒与污蔑写了下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将朝堂上男子的权谋斗争化作了一出宫闱内女子的“宫斗”故事,将奸佞之人比作一些善妒的女子,她们妒忌屈原的“蛾眉”(可理解为屈原的才华),便造谣说其“善淫”。显而易见,屈原在此处也将自己比作了女子。
在诗中描绘男女之情肇始于《诗经》,当下人们耳熟能详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等句子都是描写男女爱情的经典。
在屈原这里,则是将君王对臣子的赏识、臣子竭力报答君主知遇之恩的情感进行了类比,以男女感情隐晦地暗喻君臣之谊。

屈原之珠玉在前,后世诗人开始争相效仿。
黄初二年(221),曹植为其兄曹丕疏远,被改封为鄄城侯,一时间陷入了无法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愤懑。在《美人篇》中,曹植描写了一位貌若天仙、吐气如兰的美女希望找到心仪的配偶。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曹植在此通过佳人难得良偶的境况自喻贤臣难得理想君主重用的情境。
曹植所处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中国政治上较为灰暗的时期,这种灰暗还体现在官宦的选拔上。曹魏时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后门阀制度逐步确立,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使得寒门读书人难以参政,士族与庶族间的鸿沟渐大。

南朝文学家鲍照就是一位寒门读书人的典型代表,出身寒门的他空有才学而无法登上庙堂施展自己的抱负,这种幽愤在其作《拟行路难》中就可见一斑:“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通过这首诗慨叹自己因出身而无出头之日的际遇,只能饮酒自宽,举起酒杯却发现连放声高歌都无人倾听,但出身贫寒的鲍照却终究“吞声”而“不敢言”。
这种愁苦一直围绕着鲍照,直到他为临川王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作者)呈上了自己的诗作《代淮南王》才得以改善。
诗中有这样的说法:“朱城九门门九闺,愿逐明月入君怀。入君怀,结君佩,怨君恨君恃君爱。”鲍照将自己比作一位待字闺中的小女子,愿意随着明月投入如意郎君的怀抱,哪怕日后爱恨交织,却也总是仗着“君”之喜爱。此处的君既有郎君之意,也有君主之义,不可谓不巧妙。
最终,鲍照也获得了同为文人的刘义庆青睐,得偿所愿“入君怀”,从此“筑城思坚剑思利,同盛同衰莫相弃”。
之后隋朝统一天下,开始逐步确立科举制度,到了唐代已经较为完善,读书人可以通过全国考试步入官场。
学子朱庆馀曾在考试之后向朝中官员问及自己的考试成绩,但十分隐晦:“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在这首题为《近试上张水部》(又名《闺意献张水部》)的诗中,朱庆馀将自己等待考试成绩的焦灼和试问成绩的羞涩与新婚之夜的夫妇间焦灼而羞涩的闺情做了类比,极其巧妙。
张水部张籍的回诗也十分巧妙,同样用“比”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以此委婉地告知朱庆馀,越女美艳且歌喉动听,既然写得出可抵万金的一曲菱歌,便无须担心“入时无”了。


作者:袁新雨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2019年6月5日

责任编辑:刘卫东

版式:刘卫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